外阴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艾灸常识30种艾灸反应的应对方案请收 [复制链接]

1#

艾灸就像一轮小太阳,当它逼近你的身体,源源不断的阳气就输入到你的体内,就像一位武功高手将自己的内力传递给你,可能你会觉得很舒服,也可能会感到不适。

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请你知道,你的身体其实在朝向好转的方向前进。

下面给大家详细解说每一种艾灸反应所代表的含义和处理方法。

1.灸后病重

解释:身体太过虚弱所致。因为如果正气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相应的脏腑器官是没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的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应对方案:当邪气排到体表时,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或者点刺放血让邪气及时排出来。

2.返病

以前得过某种疾病,很多年没有犯了,认为已经好了,但有病根没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时间,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们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病根。

应对方案: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继续艾灸。

3.染病

是艾灸的一种排病反应,本身身体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慢性病,但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正气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争,就会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

应对方案:有专业的艾灸师对新病进行配穴应对,就能顺利地度过各种排病反应。

4.艾灸上火

解释: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解决的办法有两种,第一是要滋阴,第二要引火归元。可以滋阴,先吃点六味地*丸,每天早晚吃一颗,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时晚上用艾叶进行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5.灸后排尿多

解释: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能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功能会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

肾虚:在原有穴位上+肾俞等穴。坚持一个周期,尿频的症状就减轻了。

抑郁症:也可以减少灸量和时间或者暂时停灸或者加上神门等安神的穴位。

妇科疾病: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神阙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建议多吃山药、薏米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注意事项:使用艾灸调理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尿频的现象,只要坚持,一定能见到效果。

6.灸后发烧

解释: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几年前大家最熟悉的养生理念就是体温决定生死。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根据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方案:

先天阳气比较充足: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应对方案: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阴邪过重: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

应对方案:可以继续艾灸,同时对身体进行辅助干预。

宝宝发烧,应对方案:多饮温开水就可以。如果温度达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给宝宝泄热,一般会选择大椎、肺俞、身柱穴。

注意事项:在治疗的过程中,控制好体温的同时,尽量不要用清热解*的药物去烧,以防堵塞邪气祛除的途径。

7.热感、走窜感

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传导,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出现走窜感,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出现。

艾灸的通窜感还表现在“找病”上。当艾灸的热力渗透到相应的病灶,阳气充足了,身体自然会进行调整。比如说艾灸中脘穴,胃部会者肝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又检查不出来具体的疾病,其实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在起作用。

8.灸后出汗

解释:艾灸出汗对现代人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了,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

现代人吃的化学物质比较多,比如人工添加剂、抗生素、药品残留等都会无形中损害自己的阳气。通过出汗可以促进*素排除。

艾灸后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阳虚比较严重的人,施灸的前几天很少出汗,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这是因为每个人*素排出的路径不同,一般*素会从最虚弱的地方排出来。

应对方案:1.配穴时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2.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注意事项:在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汗比较多,除了在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

9.灸后腹泻、肚子叫

解释:既然艾灸可以培补人体元阳,为什么还会出现腹泻呢?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会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被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

应对方案:艾灸关元、足三里、神阙穴,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如果脱水,喝点糖盐水,在温水中加入适当精盐、白糖。

注意事项:还有很多人,艾灸几次之后,肚子会咕咕叫,说明肠胃功能有问题,以胃、肠寒为主。这类人并非刚开始就有这种反应,最长的患者可能在艾灸1年之后。这个时候,灸友们大可放心继续艾灸,只要坚持下来,把脏腑中的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10.灸后月经异常、白带异常、崩漏

解释:月经异常-艾火在调理人体的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而如果人体吸收功能比较弱或者补充的水液不足,而人体此时气血就会相对偏弱,所以出现假象。

应对方案:只要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补充温水,在饮食中加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解释:白带异常-女性则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现阴部发痒、发红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被驱逐,正邪相争的过程中,细菌会暂时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炎症。

应对方案:保持外阴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解释:崩漏-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于经脉,气机不畅,艾灸后阳气会降寒凝邪气全部都化开,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案: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艾灸配合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更有利于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机能的恢复。

11.灸后起红点、红疹,发痒

解释:艾灸可以培补人体阳气,待人体正气充足之后,在气机的鼓动下,体内的寒湿外邪被化开,就像我们打扫完房间需要把垃圾倒掉一样,这些垃圾*素就会从皮肤和经络中排出来,其表现方式就是起红点、红疹,发痒,这都是排寒湿风等邪气的重要表现。

应对方案:脾胃功能相对比较弱的人,艾灸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脾腧、胃腧,同时适当吃一些山药薏米粥等补脾祛湿的食物。

对于起红疹后不痒的人来说,只要坚持艾灸,提升阳气,红疹会逐渐消失。

如果痒得非常难受,一个方法就是立即艾灸,把已经返到体表的寒气、湿气、风气尽快排干净,另外也可以直接在患处涂上艾灰,很快就能起到止痒的效果。

选择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穴位,三棱针点刺放血,每周一到两次,让病邪及时排出,待症状缓解后就能及时停止。

此时最好不用停止艾灸,否则会使病邪再一次入里,甚至会侵蚀脏腑。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在大椎穴、膀胱经腧穴进行放血。

注意:在此调理期间要尽量保持清淡的饮食,保持愉悦的心情,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12.灸花

解释:有些人艾灸完后皮肤会变得红一块,白一块,呈花纹状,这是为什么呢?

艾灸时间太长自然会留下熏烤的印迹,其实这种花斑与体质有重要的关系,有花斑的人多数体内寒湿比较重。

应对方案:露在外面的皮肤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但为了健康,如果湿气比较重,不得不调养身体,每个穴位每天坚持艾灸10~15分钟,坚持下来,一般不会起花斑,也能起到非常好的调理效果。

13.灸后失眠

解释:艾灸之后,人体阳气会上升,如果阴相对偏虚,阳气在短时间内提升,相对于阴血就会过盛,所以精神会出现亢奋。

如果艾灸患者体内邪气太盛,在阳气不足前邪气就会占上风,所以人体整体素质都会变弱,一旦正气提高,有能力和邪气做斗争,阳就不会乖乖地受外邪的控制,起来反抗,也会容易引起灸后失眠的好转反应。这也是阴阳重新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的过程。

应对方案:每次艾灸之后配合艾灸涌泉穴和太溪穴,一方面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滋阴,可以帮助身体尽快调整到阴阳的状态,失眠的症状会自然消失。

注意事项:艾灸后导致的失眠,只要确定不是疾病导致的,都属于正常现象,其作用机理和前面我们分析的其他反应是非常相似的,当艾灸通过经络、腧穴的刺激,在传热、导热、透热等热反应的作用下,达到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调动了脏腑器官的恢复功能。

14.灸后嗜睡、乏力

解释:艾灸后出现嗜睡,乏力,这是典型的浮阳归元现象。正常情况下人体是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内稳态,只有这样人体各项机能才能够相互协调,处于一个整体的平衡状态,否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人体阳气过弱,或者阴血不足时,阳气就会上浮,而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调理,真阴就会上升,外浮的虚阳会被引下来,起到归元的效果。

一方面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身体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抗争的过程,而睡眠、休息可以帮人体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身体能够更快地得到恢复。

15.灸后抑郁、狂躁、易怒

解释:多见于经常生气,压力大的,人体内的酸*积累越多,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艾灸一段时间之后,体内的阳气会上升,有能力将郁气排出体外,所以会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容易发怒,看什么都觉得不对,而且经常会感觉到悲伤,甚至会感觉到非常委屈,想哭,而邪气外出也需要一条出路,即有可能以打嗝的方式从上面排来,也可能会放屁。

应对方案:想哭就哭。中医讲“肺主悲”,所以此时可以强化一下肺的功能,艾灸大椎、曲池穴,同时,刮拭一下肺经,重点以云门、中府、曲池穴为主。

感觉抑郁难受,立即点按太冲穴,配合刮拭肝胆经,可以从胸、胁开始自上而下进行。

注意事项:抑郁或者狂躁的时候,到环境好的地方散散心,把情绪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防止气结在心,配合饮食调理,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性,保养好脾胃,保证充足的营养。

16.灸后冒凉风、发冷

解释:艾灸后出现寒、热、酸、麻等感觉都被称之为灸感

寒湿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冒凉风,但是部位不同,一般人会从脚心、腿上、肩部、头部冒凉风,阳虚严重的人会感觉全身发冷。

应对方案:艾灸后出现冒凉风、发冷的症状,一定要结合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增强血液循环,加强艾灸冒凉气的关节部位,只要坚持下来,不仅症状会所有改善,整个人体的机能也会跟着提高。

17.灸后起泡、疮

解释:艾灸后起水泡和脓疱,其中水泡更为常见。有两大原因:一是操作不当或操作时间过长,二是身体湿气比较重。

《小品方》中记载:“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针灸资生经》中认为只有艾灸后出现灸疮,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湿气重的人艾灸后最容易起泡。是寒邪向外排出的好现象,正所谓“泡破邪出”。

应对方案:对于一般水泡,可以任其自然干瘪,水泡比较大的,用一次性毫针从下方刺破,放出水液,不要擦破皮,碘伏外用,防止感染。

然后用艾灸直接对着患处进行悬灸,借助火力,增强杀菌的效果。刺破后继续选择温和灸,可以不用进行包扎,期间如果有脓水排出来,也属于正常现象,然后用医用棉签将水泡中渗出的水液吸干净,一定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一般水泡是白色或者略带*色的透明状液体,如果发现水泡内的液体是浑浊粘稠状则说明灸疮感染,要及时就医。

18.灸后出现便秘

解释:如果命门火不足以化动下焦阴邪,真阳元气化施无力,寒极生热则会引发虚火,导致大肠主“津”功能太过,从而出现肠燥便秘。其次,人为的憋大便也会导致津液不足。这是因为排泄物在大肠内呆的时间太长,大肠不断吸收津液,最终导致大肠干燥,这是人体自身原因导致。再次,如果气血过弱,艾灸腹部的时间过长,同样会把“津液”烤干,最终导致的就是大便干燥。

应对方案:减少灸量,配穴中加入滋阴的太溪穴、复溜穴。配合按摩长强穴,有助于人体气血升降,改变大肠的舒张及收缩情况,对便秘有很好的改善效果。每天先艾灸长强穴20分钟,然后再将双手搓热,顺着腰椎尾骨向下连续搓下。

注意事项:如果是老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防止因为便秘引发意外。

19.灸后腹胀、打嗝、放屁

解释:艾灸后阳气提升,出现放屁、打嗝的现象,也说明人体的肠胃功能开始恢复正常了。

但并不是每个人艾灸后都会有放屁、打嗝的反应,如果正气不足,就会表现为腹胀,一般来说表明身体上虚下寒,如果能够及时将脏腑的邪气排出体外,就会感觉身体非常轻松。

有些人艾灸后排出的屁特别臭,说明肠胃问题相对较重。

另外,肝、胆、胰腺等消化性器官有问题也容易出现这种排气反应,如果是寒性体质,放屁、打嗝的症状反应的就更为剧烈。

应对方案: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屁,都是人体应该及时排出去的垃圾,此时可以用隔姜灸,根据症状配穴:脾胃功能弱加足三里、脾俞穴;肝胆功能不好配合肝俞、胆俞;肝气瘀滞配合太冲穴。

20.灸后血压、血糖发生变化

解释:失眠和以前失眠不同,第二天不会感觉累。说明身体的正气增强了,失眠是暂时的。

血压的升高也是艾灸后的一种好转现象,一般会与其他症状同时存在。艾灸后体内阳气增强,身体自我调整功能得到恢复,此时血压的升高也是生理所需的高度,大血管的血压会升高,有助于清除血管末梢的垃圾,同时也不会影响由毛细血管所主的人体组织其他功能。配合相应的调理方法,继续艾灸一段时间,人体就有能力将血压调整到符合人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值域。高血压与肾脏功能和失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应对方案:继续艾灸同时选择重灸,加百会、涌泉、曲池、悬钟穴。这几个穴位不仅可以调理高血压,还可以改善睡眠,,坚持几次,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解释:艾灸之后出现血糖高,因为阳气上升,潜藏在体内的阴邪被化,返回到血管、脾肾脏腑器官的一种表现。这种变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体内的阴邪从深层逐渐沿经脉排出体外。

应对方案和注意事项: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能力非常低,伤口愈合能力差,所以要把握好时间和灸量,一定不要起泡。糖尿病患者本身消耗比较大,所以在艾灸期间要配合充足的营养。

21.艾灸后经脉痛、关节痛、全身痛

解释:艾灸之后,血液循环增强,如果经脉有瘀堵,就会出现轻微的疼痛或者跳动。另外,一般,伴有风寒、血瘀、气血不足这三类症状的患者,艾灸后最容易出现窜痛、跳痛、经脉疼痛、关节痛等症状,这表明经脉中的阳气得到了补充,正准备将邪气驱赶出去。

应对方案:想要缓解痛症,要加强对疼痛处即阿是穴进行温和灸,促进外邪的排出,痛症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寒湿症比较严重,同时伴有风邪,则会出现游走性疼痛。刚开始局部疼痛,艾灸后扩散至全身。有的患者为了治疗胸背部疼痛,会有疼痛扩至胸背、肋骨等部位,最后才会转移到四肢末端。

应对方案:要加强对膀胱经第一侧线(脊椎旁开1.5寸)、督脉、任脉的疏通,可以用刮痧板,也可以用手按摩。同时配合艾灸风门、风市祛风穴位,如果湿气重则需要加丰隆穴。

22.灸后头痛

解释:如果艾灸后忽然出现头痛难忍,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的寒、燥、火、风等外邪太重了。艾灸可以为人体培补元气,在用艾灸调理的过程中,阳气充足,有能力与邪气对抗。气具有走动、向上的特性。如果邪气被驱赶循经上头发出来,就会出现后头痛、头顶痛、偏头痛或者前额痛。

应对方案:用刮痧板在头部膀胱经、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进行刮痧,同时温通督脉,活血化瘀,使邪气尽快排出体外。同时配合艾灸肾俞、命门、风池穴,晚上用桂枝、生姜泡脚,提高身体整体机能,有利于寒气排出体外。

有效且快速缓解头痛:直接用刮痧板沿着头部几条经络进行刮拭,或者用五指梳理头部。一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二来能够疏通头部经络,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头痛都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待外邪被驱除出去之后,头痛自然就会缓解。

23.艾灸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

解释:艾灸后阳气增强,气机鼓动,体内的阴邪被正气化开,被驱逐出体表。

肺开窍于鼻,肺位于人体上焦,功能过弱,阴邪会大量聚集,一旦阴邪被化开,为了对抗外邪,上焦真阳就会被大量消耗,导致肺气不足,肺功能会暂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塞、流鼻涕的症状。

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启动,与外邪相争就会出现打喷嚏的症状;另外一种则是身体的好转反应。

应对方案:艾灸后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只要坚持隔姜灸大椎,同时用刮痧板疏通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一般坚持一天,待肾阳充分调动后,这种症状自然会消失。

24.灸后头晕、恶心、呕吐

解释:艾灸后出现头晕,可能还伴有纳呆、乏力等不适。多见于艾灸百会穴的时候出现。

因为患者经络瘀滞比较严重,加上艾火具有炎上的特点,所以会聚集在头部引发头痛。

应对方案:减少上焦灸量,先艾灸下焦穴位,待下焦疏通之后再艾灸上部,持续2天再观察效果。同时可以配合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进行刮痧。

有些人一艾灸就会恶心、呕吐,这是为什么?

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阴邪困脾胃。如果脾胃功能比较弱,或者多有寒湿,艾灸之后体内阳气上升,相关脏腑的阴邪被化开,顺着脏——腑——阳经的路径排出体外,阴邪可能会困住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脾胃腐蚀水谷、运化功能下降,出现不想吃饭,恶心、呕吐。

应对方案:加强在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的艾灸,尽量缩短邪气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让其尽快排出体外。根据临床经验,艾灸后导致的恶心、呕吐一般不会超过半个月就消失了。

第二种是自身体质的问题。如果是阴虚体质,艾灸后阳气上浮,就会出现头晕、恶心。

应对方案:多配合肾俞、太溪、足三里等滋阴穴位,同时减少灸量和时间。下焦的时间可长一点,艾灸上焦,每个穴位时间尽量保持在5~10分钟即可,如果没有明显难受的症状再继续进行艾灸。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在10点之前就进入睡眠状态,有利于阴血的生成。一日三餐保证营养齐全,以五谷、蔬菜为主。

第三种是操作不当。比如过饥、过饱后艾灸,气血循环增加,会将胃部的气血调动起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从而恶心、呕吐。

应对方案:可以按摩头部经络,缓解一下症状,第二天减少时间,或者灸量。如果症状有所缓解,逐渐调到适合的灸量和时间,待身体完全适应后,再恢复即可。

晕灸也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多发生在患者第一次艾灸的时候,特别是体质较弱、过饥、过饱、过于紧张的人。

应对方案:要及时停止施灸,让患者平卧,点按内关穴。如果是因为过饥导致的就要及时吃点甜食。另外,对于体质比较弱和精神疾病患者要减少火力和灸量。

25.灸后浮肿、排尿困难

解释:患者排尿困难,说明艾灸后阳气迫湿邪外出于体表,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受到阻碍,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而此时它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就会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

应对方案:由专业的中医师配制中药进行调治,一般症状在几天内就会消失,之后再继续艾灸就可以了。

水肿与脾、肾、肺三脏功能有关,平时要加强养生保健。

26.灸后遗精

解释:艾灸后出现遗精,因为体内正气增强后,会将因房事过度、意淫、手淫或生殖系统疾病导致的败精排出体外。也就是排出来的都是过去体内产生的垃圾,这样有利于新的精液生成。

应对方案:肾衰患者,采用中药配合艾灸进行综合治疗。艾灸肾俞、气海穴,待阳气恢复后再艾灸关元、命门等培补元阳的大穴。

如果患者伴有脾胃功能弱,特别是脾阳虚,建议减少艾灸的穴位及时间,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此期间,尽量保持清淡的饮食,坚持早睡早起,适当参加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

灸后流鼻血,调整灸量、时间可缓解

解释:说明肺、肝功能下降或者出现异常。中医认为,如果气血上逆就会出现鼻子流血。此时,通过眼底也能观察出来,一般都会出现带血或者出血的现象。

如果患有鼻炎等鼻部疾病的患者也会容易出现流鼻血的症状。

应对方案:无论有肺部、鼻部相关的疾病史还是本身就容易上火或者有流鼻血经历的患者,在艾灸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淡的饮食,艾灸上焦穴位的时间和灸量要控制好,这样才能避免流鼻血的症状出现,也能让鼻部疾病得到更好的护理。

27.灸后皮肤灼痛

艾灸的总体原则是以有温热感、不出现灼痛感为宜。可是有人在艾灸的过程分明感到火辣的灼痛感,这是为什么?

第一种情况,如果距离和灸量都合适,依然有灼痛感,可以换一个部位施灸或重新选择穴位。

第二种情况,粗的艾条火力比较旺,尽量离皮肤稍远一点。

第三种情况,一定要选择质量有保障的艾条,如果选择新艾或含有杂质的艾条,局部皮肤也会出现灼痛感。

第四种情况,艾灸后施灸部位出现灼痛感,有些是病理反应,特别是有些疾病本身就有痛症,在刚开始艾灸时会有痛感,当皮肤适应之后,痛症就会消失。

第五种情况,操作不当,艾灸时间太长,火力太大。减少艾灸的时间,增加灸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同时配合回旋灸,减少悬定灸的时间。

28.灸后动、酸、麻、胀、痛、痒、重

动感,艾灸一段时间后感觉到穴位深处有响动或者病变部位出现动感,我们统称之为“动感”,这说明身体的正气得到充足的提升后,瘀滞的经络得到疏通,会随着此灸感的出现而痊愈。

说明疾病在逐渐好转。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

艾灸后感到酸痛,一般以四肢、后背、经络最为常见。比如脾胃功能弱的在艾灸后可能出现腿部胃经酸胀感或者伴有重感,因为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则气血供应不足,代谢能力减弱,经络就容易出现流通不畅,但瘀滞的还不是特别严重。

应对方案:此时最好配合刮痧、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可以先用双手拇指逐条交替划动胃经及脾经,找到相应的结节点或者酸胀感比较重的部位加强疏通或者按揉,也可以一边做悬灸,一边按揉,慢慢会发现胀痛感逐渐减轻。

酸感症状比较重,同时增加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三阴交这些调理脾胃的穴位,食用山药、红枣、豆类等补充气血的食物。

艾灸后麻感比较明显,特别是四肢以及四肢末端最常见,说明经络相对比较畅通,但正处于气到血未到的阶段。

如果出现手足发麻的刺痛感,是阳气上升后,原来闭塞的经穴打通,气血运行加快,体内的垃圾和*素尽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手足发麻的感觉

所以要加强疼痛部位的按摩及刮痧,同时配合艾灸,直到刺痛感觉消失,此时配和刺痛区域所在经络的按摩效果更好。

艾灸后出现痒症比较明显,说明体内湿气较重,如果伴有动感,也表明疾病正在趋于痊愈。

可以用艾叶、花椒、生姜配伍泡脚,每天进行20~30分钟,帮助排出体内寒湿,艾灸时可增加丰隆、脾俞施灸的时间。在饮食方面,食用薏米红豆粥等祛湿健脾的药膳。

29.胃反酸

有些患者反应艾灸后胃会反酸,通常这种症状不会单独出现,还会伴有胃胀等症状,这和患者的体质有着重要关系,一般来说这类患者平时有胆火旺盛、胃阴虚的症状。

因为胃炎等疾病导致的反酸酸气会向上走,但艾灸后导致的反酸酸气可能会向下走。

应对方案:将足三里换成阳陵泉继续进行灸,即能消除反酸症状,还能保证效果。

调理的过程中要少食多餐,保证营养的同时,饮食要清淡。

30.艾烟过敏

有人对艾烟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扁桃体肿大、昏睡、眼睛痛、烦躁等症状,离开艾烟的环境症状立即消失。

艾烟同时也是一味药。艾烟中含有樟脑、桧脑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在古代,这些都是用来应对瘟疫的,可以抗菌、抗病*、抗炎、镇痛。有关药理研究表明,艾叶可以抗菌、消*,对流感病*、腺病*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应对方案:保持施灸的环境通风条件良好,同时每次艾灸量不要太大。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出现乏力、胸闷、心慌、出冷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就要及时就诊。

艾灸常见疾病、常见体质灸感汇总表

病症

常见反应

青春痘

痘痘会瞬间增加

高血压

头部有昏重感,血压会暂时升高

肠胃功能弱、胃寒

胃痛,吃不下东西,腹胀、肚子叫,腹泻

胃下垂

胃部不适,呕吐、嗳气

胃溃疡

胃部疼痛,胸口发闷

肝功能弱

皮肤发痒、想吐、起湿疹

肝硬化

排便有血丝或者血块

肺结核

咳嗽、流鼻血。

肾功能弱

脸部、脚部有轻微浮肿

糖尿病

血糖指数会暂时升高,手脚会有水肿

痔疮

有可能由内痔变成外痔,有出血或者血丝

肺功能弱

咳嗽、咳痰、流鼻血

鼻窦炎

鼻塞、流鼻涕量增加,或者出现浓稠状

尿酸过多

全身疼痛

痛风

感觉无力、酸痛

盆腔炎

小腹疼痛,腰酸痛,白带异常

子宫肌瘤

白带异常、月经提前或者错后,有血块排出

慢性支气管炎

头晕、口干、呕吐、咳痰困难

皮肤过敏

皮肤发痒加重

风湿

患处冒冷风,伴有轻微酸痛感

抑郁症、失眠、精神问题。

兴奋、抑郁、狂躁

肌肉、神经疼痛。

疼痛加重,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减轻

湿重阳虚

大汗、盗汗、水肿、局部有水气

风寒重

肌肉、骨节疼痛、风寒:打喷嚏、感冒、流鼻涕、咽喉痛、放屁、关节痛、头部、关节、四肢冒凉气,全身发冷

肝气郁滞

打嗝、烦躁易怒、排气、悲伤欲哭、呃逆

痰湿重

头面、四肢或全身浮肿、小便频数、排尿困难、大便水样、粘稠,挂马桶、呕吐、痰涎、粘汗、冷汗

火*盛

大小便灼热、痈肿、发烧、疮痒

元气虚损、气血两虚

皮肤无力,皮肤容易出现发痒的症状

体内有淤血

瘀血在肺中,痰中有血丝;瘀血在胞宫中,经血中有组织

包块、烂肉;肠胃有瘀滞大便黑色或者酱色

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