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子宫内囊肿肌瘤包块遍布此文把罪魁祸首 [复制链接]

1#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聊一聊囊肿、肌瘤、包块的罪魁祸首——痰湿。

朋友们先过来测试一下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

1、头眩、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须气血精浊濡养,不容浊邪干扰。如痰湿上犯,干扰清空,则头眩、头痛而闷重。从中医来讲,痰湿之邪,重浊有形,加之“痰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的发病特点,因此痰湿上犯,遏阻清阳,充斥、痹阻于血管内外,亦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而使血压升高。

2、干呕、口粘、口腻。

痰饮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腻。痰浊本为津液所化,但又反过来遏阻津液的运行,故又时而口干,如饮水过多,徒增饮邪,则水入而呕恶。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本症的发生,一般是始于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打凉冷感,或肤色晦暗。本类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

那么有没有调理痰湿体质的方法呢?

张仲景说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体内有水湿,水湿上泛到了头部,我们说头为诸阳之汇,人体的清阳之气都会上注到头部,假如体内有水湿停留,清阳就升不上去,就像天空中乌云密布,会把太阳给遮挡的严严实实,是不是就和《*帝内经》所说的“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完全反过来了?

那么,这个时候,人就会感到脑袋发沉,像裹了块湿毛巾似的,叫湿重如裹。还会眩晕,也是湿气在作怪,所以有人就说了,奇怪,好像脑袋里头有水,好像挑了个扁担,走在路上,晃来晃去的。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要往上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是从脾胃来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嘛。脾主运化,脾虚了以后,脾不运化了,就长水湿,不长气血。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因此,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而是中医的“痰”,还包括因为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

翻开经络图,我们又会发现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很长的经脉,它起源于脚趾,沿着腿,往上过胸腹,一直到头。水温刚好顺着这条经络往上泛。

这种情况下,白术、泽泻两味药就管用。

泽泻汤:泽泻、白术,水煎服。

或者把这两味药研成粗末,沸水冲泡后代茶饮。

这张方子的立意很简单,还是那句话,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既然是有水湿跑到头上去了,那就想办法给它撤下来。

泽泻,《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的功效是“主风寒湿痹,消水”;白术,晋朝医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称它“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并称它能“暖胃消谷”。

这两味药组合在一起,泽泻通利小便,泻体内水饮为主,白术健脾消痰水为辅。既能去水饮积聚之标,又能绝脾虚生痰饮之本,所以药味虽少而获效迅速。

白术是健脾的,脾土如果不虚的话,水湿不可能会泛滥。泽泻把水湿撤下来之后,紧接着白术助脾气上升,把脾胃的清阳之气带到头面上去。白术还能祛湿,主要是通过恢复脾胃功能来达到祛湿的目的。《医学启源》是这么说的:“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

最后再提一下,如果你只是湿气重,比方说,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舌头上面有裂纹,可以用白术、茯苓泡水喝。

最后提示:文中药方,需要中医辨证用药。

今天的分享你看完了吗?欢迎分享和转发给更多需要的朋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