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错,点赞转发到朋友圈吧!想看到很多更好的文章,记得
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可消枳解*;乌梅可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可健胃消食;木瓜可平肝和胃等。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可清热、解*明目;杏仁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可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可强心、利尿、清神志。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可清热解*、涌吐、凉血;海参可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可软坚化痰、利水泻热;海蜇可清热润肠。
二是要平衡性味,辨证治食。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做到合理配搭,辨证治食。
重视食性寒与热的平衡,吃寒性食物时需搭配热性食物:如螃蟹性寒,生姜性热,所以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吃松花蛋时也要加以醋和姜末等。如果破坏摄食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健康。所以在烹调中应十分注意经常搭配生姜等佐料。同样,饮食中的五味要配合得当,即五味调和才能相得益彰。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咸五味调配得当,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功能,但甜食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健脾开胃、可增强肝脏功能,但过食酸性却会使消化功能紊乱;苦味可除湿、利尿,对调节肝、肾功能有益,但苦味过浓会引起消化不良;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然而过食辛辣对眼疾、口腔炎及痔疮、便秘等不利。
《内经》还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即“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药性寒热与治则的关系。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也是辨证用膳的原则。
在膳食结构上,《内经》提出“养、助、益、充”的膳食结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倡食物多样化和不同营养成分食物的互补,使人体的营养趋于平衡。
三是要因人制宜,明辨宜忌。辨证、科学用膳,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又要依据自己的体质食用,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制宜,明辨宜忌(见附录“食物中的性味”)。
中医认为,饮食应根据疾病的属性而定,如阳虚症忌清补,宜温补;阴虚症忌补温,宜清补;寒症宜温性食物;热症忌辛辣,宜凉性食物。同时,五味入五脏,饮食必须调和。辛味食得太多,而体质本属燥热的人,便会发生咽喉痛、长暗疮等情形。心胃病者宜少食不易消化的苦瓜、芥兰;糖尿病患者宜少食或不食玉米、甘薯等等。中医所谓“忌口”,体质偏热,如发烧、伴着急性炎症的患者,应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以免“火上浇油”。而体质虚寒,特别是胃寒、哮喘的病人,应忌食猪肉、鸭肉、绿豆、竹笋等寒凉性食物。若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忽视食物各自的性味,不但于健康无补,还能引起旧病复发。
五脏有病时,饮食更应该克制,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胃病禁甘、肺病禁苦”等等。
汤:餐桌上一道永恒的风景
汤,指汤菜。在各种菜谱中,汤菜是单独一大类。
汤菜是我国肴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餐桌上一道永恒的风景。它历史悠久,品类繁多,而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解读,尤其具有深味。
一、汤与羹
汤在古代称羹。羹分肉羹和菜(素)羹。肉羹,是以肉为主而做成的羹。《说文》:“羹,五味盉(和)羹也。”“和羹”,就是这种以肉为主而做成的羹。在古代,肉羹是“肉食者”亦即贵族们吃的。见于古代文献中的肉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脯羹、豺羹等。而平民即“藿食者”,多用藜、蓼、芹、葵等蔬果、野菜来代替肉,“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藜藿之羹,也泛指饮食粗劣。
郑玄在《礼记?内则》注中云:“凡羹齐宜五味之和,米屑之糁。”也就是说,制羹除用肉外,还要加上些经粉碎的谷物,这是汤羹的传统的做法。对于贫民来说,在藜藿之羹中加一些谷物,既增加热量,也更经饱。
在古代,汤羹也叫“热啜”。《史记?张仪列传》:“(赵襄子)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趁着酒喝得痛快的时候),进热啜,反斗以击之。’”司马贞《索隐》:“谓热而啜之,是羹也。”羹而称“热啜”,而且以“斗”进献,说明羹汤主要是供喝的,以汤汁为主。这是汤菜不同于一般菜肴的显著特征。
二、《诗经》和《楚辞》中的汤
汤羹历来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诗经·商颂?列祖》是殷人祭成汤的乐歌(另一种意见认为是祭中宗),殷人用“和羹”作为祭祀(“奏假”)成汤的唯一的祭品:“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奏假无言,时靡有争。”
在《楚辞·招*》中,诗人屈原招楚王以饮食,“羹”也是筵席上的重要的角色之一,“和酸若苦,陈吴羹些。”“吴羹”,是一种吴国风味的名汤。诗人还在《大招》一诗中写到一种豺肉汤羹(“内仓鸽鸪,味豺羹只。”)。由此可见,不仅汤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而且,从殷周到战国,羹汤的制作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否则,不会有“吴羹”这种品牌化的地域风味。
汤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食品之一。陶具的发明使原始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从而为制作汤羹提供了可能。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用来煮肉和盛肉。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代那样一律切成小块,人们将食材投入鼎内,加上足够的水,然后在底部生火,煮熟后必然是有料有汤的食物。因此,“羹”也是最古老的烹调方法。
最初的汤羹,称之为太羹,意为太古之羹,不加五味,这也是汤羹最原始的做法。后来随着烹饪技艺的进步,才出现“和羹”。所谓和羹,即是五味调和而成的羹。“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古人以“调鼎”来展示“羹”的魅力。“鼎”是加工汤羹的炊具,“调”是烹饪汤羹的手法。
在古代的饮食礼仪中,汤羹的摆投也有严格规定。《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意思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汤羹放在靠右手方。在用饭过程中,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能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礼记·曲礼》:“毋捉羹”)。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中国的帝王家的食谱可算是集中国菜与中国汤之大成。慈禧太后就有8名御厨为她做汤,她最喜欢喝的汤是“鸡茸鸭舌汤”,作料是鸡、鸭舌、火腿丝、鲍鱼、干贝等。德龄公主在她的《瀛台喋血记》中曾写到“这位老佛爷一生似乎与鸭舌汤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最具全民性的菜肴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汤都是最具全民性的菜肴。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礼记?王制》记载:“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尽管,当时“肉食者”与“藿食者”各自遭遇的汤,有着天壤之别。但汤羹的重要性则是无庸置疑的。在今天,从家常饮食到筵席,汤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务接待提倡“四菜一汤”,厉行节俭,但汤是不可以少的。而专事经营汤饮的餐饮店更是在不断推出新概念、新风味汤饮。
汤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膳食概念和饭菜结构的特点。
古代人认为食和饮都是人的饮食需要,注重干、稀搭配。完整的一餐饭,必须包括食,指干的食物;也包括饮——即使是水也罢,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雍也》)有食而无饮,不是完整的一餐饭。汤羹是与饭相俱的饮品,有料有汤,兼食和饮的双重功能。
中国传统的饭菜结构,使菜的主要作用一是“下饭”,二是增益味觉刺激和滋味美。在古代,人们日常佐餐下饭,都以汤羹为主。清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专门写了一篇汤的专论。在李渔的时代,人们在多数场合已经是“不曰羹而曰汤”了。他认为,“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而羹的作用,一是“下饭”,“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设羹以下饭,乃“省俭之法”。二是利于养生。
汤用料极其广泛,从原料上对汤进行分类,有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水果类、粮食类、食用菌类等。凡可食者均可制汤。人们喝汤,不仅享受其鲜美的味道,而且有利于养生。汤具有开胃的作用,而且营养成份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汤还在预防、养生、保健、治疗、美容等诸多方面对人体的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汤被视为是“餐桌上的第一佳肴”,“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
四、和羹之和与美
中国汤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
中国饮食文化从其产生的原初阶段,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外,就已在其观念上包含了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并深刻影响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饮食实践。
中国饮食文化对和谐的美学追求,表现在风味层面上,则是重视以味为主,以及美味的生产源于五味调和,是一个整体的协调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关系,要求将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从太羹到和羹,提高了羹的味觉美感,也使羹汤成了古代人体验五味调和的魅力的最直观、最感性的形式。“羹,五味盉(和)羹也。”(《说文》)“‘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和羹者,五味调和,腥热得节,食之,于人性安和。”(郑玄)在一定意义上,和羹是美味、美食的典型。
汉字中的“羹”字,由“羔”和“美”两字组成。这是颇耐人寻味的。
《说文》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甘”表示味觉的感受,如果说,从“美”字的本义可以看出,中国人最初的美意识产生于人们的日常饮食活动,源于“甘”这样的味觉的感受性,那么,羹,用羊羔肉制作的羊羹,是美这种抽象的观念的感性呈现。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的。就味道而言,羔肉美于大羊,更加鲜嫩。《诗经·七月》:“四之日其蚤(早),献羔祭韭。”“蚤”是对司寒之神的祭祀,用羔是较高贵的。《礼记·曲礼》:“凡贽(初次见面时送的礼)……卿羔,大夫雁。”羔贵于雁。
在实践方面,汤不仅作为汤菜或汤饮,成为人们消费和享受的对象。而且,汤,是调味的材料,在烹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烹饪历来重视以汤调味,通过清汤提鲜。“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菜好烧,汤难吊”,“好厨师一勺汤”,是历代厨师的经验之谈。
一个高明的厨师,必须善于制汤。制汤,又称吊汤或汤锅,指把含蛋白质、脂肪等可溶性营养物质教多的原料,放入火锅中加热以提取鲜汤,供作烹调其他物料调味之用,称“吊汤”、“汤锅”。通过汤锅提取的鲜汤,不仅汤菜中大量使用,而且有许多菜肴需要用汤来调鲜味,特别是鱼翅、燕窝、银耳、海参、熊掌等,其原料珍贵而本身又无鲜味,离不开鲜汤调味增鲜。
在一定意义上,汤是鲜味之源。而“鲜”字,可能就基于“鱼”、“羊”合在一起羹煮后产生的“鲜”味!
本文结束,觉得文章不错,请在下方点亮并转发分享朋友圈,也许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有什么想法可在评论区留言
每周末中医养生群讲课,每人只限加入一个讲课群,,群内禁止发送诱导性链接、广告。
祛风湿类风湿性骨痛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膏药、糖尿病、高血压及各种亚健康调理加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