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宫颈糜烂”:名字很吓人,其实不是病!
“糜烂”一词威慑力巨大,第一次听到“宫颈糜烂”这个词,自动脑补出可怕的画面——“宫颈开始慢慢溃烂、发臭,进而波及整个子宫”。其实,在国际上“宫颈糜烂”这个名词已经被取消。而我国亦早在年出版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取消了这个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医学发现,“宫颈糜烂”只不过是宫颈管内的柱状上皮细胞外移,与宫颈外表的鳞状上皮相比,色泽更鲜红。此时的宫颈看似像“糜烂”一样,其实是因为受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而出现的正常现象。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曾经的“糜烂”也会消失。因此,“宫颈糜烂”是女性一种正常生理改变现象,是妇科医师对宫颈的一种描述性语言,并不能称之为病。被误解多年的“宫颈糜烂”终于洗白了!虽然“宫颈糜烂”不是病,但大家仍需注意,当发生宫颈炎症时,常见的症状如出现阴道脓性分泌物,医院就诊,积极治疗!误区二:得了宫颈囊肿、宫颈肥大,我离宫颈癌不远了!真相
宫颈囊肿、宫颈肥大基本不用处理!
很多人听到囊肿,就会不由自主将其同肿瘤挂钩。然而,宫颈囊肿,称为“子宫颈腺潴留囊肿”,又称“纳博特囊肿”“纳氏腺囊肿”或简称“纳囊”。简而言之,宫颈囊肿是在宫颈炎愈合的过程中,宫颈腺体内的分泌物被新生鳞状上皮阻塞,粘液无法排出而慢慢聚集形成。一般小而分散,突出在宫颈表面,淡*白色液体潴留在腺体内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肿。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妇科查体时偶然发现,无需特殊处理及治疗。那么宫颈肥大呢?女孩子难免爱美,苗条的身材,怎能允许肥大的宫颈拖后腿!其实宫颈肥大,目前医学上并没有明确标准,很多时候是妇科医生主观觉得宫颈有点“肥”、有点“大”,可能是宫颈炎症刺激,也可能是宫颈中存在位置较深的纳氏囊肿,而被“撑大”。宫颈肥大如果没有出现不适,是完全不需要处理、不需要“瘦身”的哦~走出了“宫颈糜烂”,绕开“宫颈囊肿”和“肥大”,可当遭遇“宫颈癌前病变”,很多女性朋友就不淡定了。在门诊曾遇到一位患者,一打开诊室的门,便拿着一堆报告单愁容满面:“医生,我得了癌症了,当地的医生叫我切子宫!我该怎么办呀?”我接过她外院的报告单,一张张翻阅,写着:“TCT:HISL;HPV16阳性”,阴道镜宫颈活检报告:“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II)”。于是,我便耐心解释道:“你这个还不是癌,只是癌前病变,不需要切除子宫,只要做个宫颈小手术,绝大多数人是能治愈的。”误区三:
得了宫颈癌前病变,就等于得了宫颈癌!
真相
癌前病变不是癌,是可以治愈的!
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曾经的学名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分为CIN1、CIN2、CIN3。而如今,国际赋予它新的名字,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曾经的CIN1归为LSIL,CIN2和CIN3归为HSIL。其中LSIL(CIN1)不属于癌前病变,而与HPV感染相关,90%会在2年内消退,因此处理往往是观察随访。而在随访过程中,病变进展或持续2年以上的患者会建议治疗,因为这部分患者自然转归的可能性小。只有HSIL(CIN2/CIN3)才属于真正的癌前病变。正如其名,宫颈癌前病变只是具有癌变的可能,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变成癌。随着病变进展,发展成癌的风险也逐渐增高。因此为了杜绝后患,HSIL(CIN2/CIN3)是需要积极治疗的。理论上讲,大约1/3到1/2的HSIL(CIN2/CIN3)患者可能自行转归,但大部分的患者可能维持现状或是进展为宫颈癌。虽然HSIL(CIN3)进展为宫颈癌的几率偏高,但理论上需要5-8年的时间,才能进展为宫颈癌。
如何预防宫颈疾病的发生?
预防宫颈疾病,最重要一点: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希望广大女性朋友一定要做好规范的定期检查——“宫颈癌筛查”,也就是“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联合“HPV筛查”。若是出现性生活接触性出血、非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出血,医院检查和治疗!目前我院可开展腹腔镜、宫腔镜、宫颈锥切、计划生育手术等,为了保护我们的宫颈,定期做一个宫颈癌筛查!TCT和HPV检查结果好,才是真的好!专家简介
徐仙凤
职称:主任医师
科室:妇产科
简介:连续三届衢州市名医,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衢州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秘书长。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妇产科临床诊疗工作三十年,曾赴台湾、北京、上海、医院妇产科进修学习,在国家和省级多家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市级课题5项。擅长治疗女性不孕不育、妇科内分泌疾病及阴式子宫切除、宫腔镜、腹腔镜等手术。年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先进工作者。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门诊二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